联系人:
手机:
电话:021-62669626
传真:021-66307555
E-mail:@mileM6guanwang.com
Q Q: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金勺路168号24幢
暴利,对医疗行业来说,早已是昨日黄花。别误信那些带有严重偏见的媒体宣传。
如今的医疗市场,越来越规范化、专业化。这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政府各项管理政策的出台,百花齐放般的业内竞争、终端客户越来越严苛的准入门槛,无一不是在推动和跟随着这个趋势的发展。
最烦电视上新闻里动辄报道某某药品某某器械出厂价多少,终端售价多少,表面上来看,是存在巨大的差价。但这个差价的计算,并不是简单的灰色收入那么简单,品牌的推广、医生的教育、专业化人员的工资和奖金,这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削减的成本。
当初强生为了推广介入操作技术,在上海有规模庞大的教育基地,中国的医生源源不断得送去这个基地,在 猪身上操作,学习技术,练习手法。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引进,医疗器械公司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商业目的,以及有意识得引导行业内对自己有利的学术理念。行业的发展单纯靠学术界自己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的,临床灰色收入是发展至今日一个无法彻底清除的毒瘤,但不能因为有这个灰色地带的存在就否定整个行业。什么时候我们的民众不再被媒体不负责任的偏见说引导,保持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才能看到社会进步的希望。而这种进步,绝不是所谓的GDP全球第二所能代表的。
医疗器械的制造成本也许不高,但研发成本高的离谱。临床实验动着上千万,上亿。
出乎意料的,医疗器械的利润率“仅为”11%~12%,在所有行业里勉强排在中上。
单看医疗器械产品本身的材料成本,或许是比较低,可能与最终市场价格相去甚远,但是往往在一个产品的全部成本中,本身的材料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真正消耗资源的,是产品在拿到上市认证之前的设计研发、临床实验等为了证明其的医疗器械法规的符合性而进行的前期投入。另外一部分是是公司运营和渠道环节的差价部分。这两个步骤消耗的成本是抬高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拿一个三类的植入医疗器械来说,先不说前期研发出成熟的技术标准需要多久,我经历过的都是些三类植入产品,最短的是三年,最长的是11年!国内的注册还好说,放到美国,单单的一个前期的临床实验就可能会花费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民币,再加上公司在产品上市的前净运营投入,如此高的准入门槛自然会提升产品的市场价格。而现在的一些媒体以博眼球为卖点,选择性的拿产品的材料成本和市场价格来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哗众取宠低逼格行为,误导大众。
生产者:加上研发和验证、注册、市场推广费用后,成本比生产要高很多。高多少?跟量(即产品类型、市场份额)密切相关。个人估计其他成本是生产的1-10倍(药品则尽管放大好了)。
技术服务:经销商以营销而非技术取胜,对技术一窍不通的太多了。这一块可以由生产者补足,请理解为你家附近开了间卖冰箱的,又开了间教你用冰箱和帮你修冰箱的,考虑到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和冰箱比例,以及医疗器械故障概率可高多了复杂多了,算算成本吧:)
医院关系:肯定有长期物质往来,但绝对数额未必多大了:当前市场中,医院关系或曰经销商获利对医疗器械价格与其说是因,不如说是果。
医院:这是讨论暴利与否最有趣而关键的部分。医院是医疗器械的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关注医生没有太大意义。
建议撇开成本分析,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和国外比较;相关医疗服务价格,比如检验费用、手术费用。
医疗器械行业是有些古怪的,买单的并非最终承担者。市场规矩效力之大,甚至有卖单的想便宜买单的不同意。
对其是否暴利行业的认定无关紧要,因为医疗器械价格并不是当前医疗服务市场重重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是结果。
医疗器械市场是需要政府插手的,那是主要为了产业发展,而非看病难看病贵。至于国产医疗器械拉低医疗服务价格的作用,只是一个很不错很值的位置努力地副产品而已,而家用产品的社会效益是一个级别的。
2003年后医疗器械注册证获得成本非常高,哪怕一切明的暗的都打点好,一两年时间也是必要的,而注册耗时的地区和企业间差异不小。对研发生产者来说,时间意味着所有维持运转的成本再加上错过市场的风险。
医生之间的交流联系相当多,如果他真的想了解你的产品,太容易了,除非你是新生产商或是创新极强的产品——说实话,没有成熟产品基础,后两者不会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