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手机:
电话:021-62669626
传真:021-66307555
E-mail:@mileM6guanwang.com
Q Q: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金勺路168号24幢
对于医药医疗的重视,总得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应该要重视的,需求就在那里,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今天分析下医疗新基建逻辑之下,医疗设备的一些细分基本面情况,仅供大家参考。
医疗器械可以按产品特性分为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体外诊断等几大类,其中医疗设备是大头,占医疗器械行业比例达到39%(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1),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软镜、硬镜、CT、MRI、超声、呼吸机和麻醉机、基因测序、手术机器人等检查和治疗设备。
医疗设备产业链包括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设备整机生产商及下游的代工企业及医疗机构。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体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端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临床高端医疗设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国际设备巨头通常全产业链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大多数为自研自产,以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和保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以影像设备为例,德国西门子、美国GE及荷兰飞利浦(GPS)为首的三家国际厂商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曾几乎垄断了中国的中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三家累计份额占比超过70%(沙利文研究院,2021)。
但近三年来国内影像设备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国产龙头企业在大多数品类份额强势进入前三,打破了GPS维持多年的三强天下,国产厂商份额加速提升。
中国药械比远低于发达国家。2016年中国的药械比为1:0.23,随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2020年药械比达到1:0.35,但与部分发达国家1:1的器械比差距明显,未来医疗器械的提升空间巨大。
2021年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491亿元,2016-2021年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4%,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高于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增速,是医药行业中的高景气细分赛道(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
2019年全球医疗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245亿美元,2015-2019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 预计2024年将达到2926亿美元,复合增速5%左右。
2020年医学设备大类(如影像设备+放疗设备+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生命安全类) 市场规模近千亿美元级别(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
据德邦证券测算,到2030年,国内CT设备市场规模将达275亿元,MRI设备264亿元,PET/CT设备71亿元,DSA设备131亿元,超声设备240亿元,内窥镜设备624亿元。
医疗设备是少数政策相对友好、且具有多重增长驱动因素共振的细分领域,既有老龄化+国产替代+出海的长期逻辑,又有医疗新基建、防疫医疗资源储备等中短期逻辑。
老年人得各类慢性病的概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老龄化会带来更多的医疗需求和医疗设备配置。
据七普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深化进一步加速医疗资源的配置需求释放。
虽然政策的持续深化和卫生领域的持续投入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例如,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46张,显著低于日本同期的12.63张;
从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4.31张,相比同期日本的13.05张、韩国12.27张仍有较大差距。
总量不足之外,以ICU床位数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问题在我国更为突出。
新冠疫情下医疗短板充分暴露,“十四五”规划、《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明确补齐县级医院的资源和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以及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十四五”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成为跨区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医疗集团。
2020、2021年各类型医院建设项目立项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3.3%、29.1%,较过去几年显著加速。改扩项目在此次医疗新基建浪潮中表现尤为突出,2021年同比增长76.1%至199个,两年复合增速达59%。2021-2023年竣工项目数量占比分别为26.6%、34.2%、20.9%。
由于大中型医院项目建设周期一般在2-3年,我们判断2022年的医院项目竣工潮主要来自小型项目,大中型项目2023-2024年迎来土建竣工潮,后续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采购、医疗信息化等环节有望次第受益。(在建医院工程信息网)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1年国内高端医疗设备行业,如软镜、硬镜、CT、MRI、超声、呼吸机和麻醉机等领域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如软镜国产化率仅为5%,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产医疗设备技术持续突破,国产龙头企业正加速追赶同进口品牌产品之间的差距,且逐渐从中低端打入中高端,实现从能用到好用,如CT和MR领域,超声、呼吸机、麻醉机领域,以及软镜领域等。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其中在县级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额要在2020年达到50%,2025年达到70%,2025年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占率达到80%,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率已成为“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之一。
从《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都将中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推向国家战略高度。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
2018年以来,多省份陆续发布药品医疗器械采购“负面清单”,建议在没有医学或者技术上的差异情况下,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不得指定采购进口产品。
规范进口医疗器械专家论证等审批环节,地方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实质性推动国产替代加速。
此外,DRGs/DIP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行背景下对医院的管理能力、尤其是成本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采购高性价比的国产设备意愿增强。
带量采购不考虑既往市占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质量国产产品的准入壁垒,弱化进口产品的先发优势。
制度层面,医疗器械注册持有人制度使得研发、制造分离,加快国产器械的创新步伐。
2022年9月7日和13日国常会分别针对设备更新改造出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卫健委9月15日发布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涵盖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县级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和后备定点医院等六大购置主体,以及具体设备配备清单。贴息贷款将成为医疗设备采购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
设备贴息贷款不仅为目前县市级医院完成今年采购预算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将为设备采购提供增量。各大设备企业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受益于贴息贷款的政策,相应的增量预计会于今年Q4和明年Q1集中体现。
2022年11 月 17 日国家卫健委提出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要求定点医院 ICU 床位扩建至 10%。
12月9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发布会上表示: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此外,卫健委还要求扩容和改造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
简单测算可大致估计上述改造扩容将至少带来100亿以上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重症病房相关设备增量需求。
在这个万物皆可集采的医药行业中,医疗设备会不会也推开大规模集采呢。我们认为可能性较低,而且降价空间也相对温和。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理由:
相比医用耗材或药品,大型设备的利润链分配更集中于研发制造环节,流通环节空间大大低于耗材药品,需要挤压的灰色空间小。
比如安徽省2015年就开展过大型医疗设备集采了,平均降价幅度30%左右,近几年连3.0T磁共振都纳入了。
2)采购模式不同:设备采购“带量”相对有限+产品非标准化决定了设备集采的难度高且降价幅度有限。毕竟作为CT、MRI这类大型设备,即使三甲医院也只有几台,不可能批量采购。
3)支付方不同:设备属于医院固定资产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或医院自筹,而不是医保直接支付,降价压力没有药品和耗材那么大。
4)购买方诉求不同:医疗设备对于医院来说属于固定资产,而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属于院端盈利性较强的开支项目,因为也更倾向于采购高性价比(性能更优先)而非最低价格的产品。
中国已经形成一批具备出口能力的企业,行业整体看,高技术壁垒的医疗设备出口趋势加速,以内窥镜和CT为例,医用内窥镜出口额显著提升,CT自2020年后出口量迅速增加,借疫情之机打开国产品牌海外客户群体及口碑。
近年来高端国产设备质量逐步比肩外资,如CT/MR/高端彩超/软镜, 一些优秀的国产设备龙头企业在印度、拉美甚至欧美等市场加速高端客户群突破,高端超声、PET/CT、基因测序设备等高端品类持续抢占海外高端市场,带动国产设备走向国际市场新高度。
依托工程师红利+产业链上游完善的中国制造优势,相信国产设备龙头企业未来有望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将国内营销经验复刻至发展中国家,打开海外成长空间。
医疗器械指数当前TTM估值为20.74倍(Wind,2023.02.15),处在历史百分位的6.39%(Wind,2013.07.15-2023.02.15),技术图形,从周K线上看,已经稳稳的站上了30周下,几条重要的均线均呈现出多头排列,逐步结束2021年7月以来调整态势的概率在加大。
觉得内容有价值,觉得悄悄盈、年年红基金投顾组合值得信赖,觉得顾问交流很重要,就点个赞,留个言,转发一下吧。谢谢。
管理型基金投资顾问服务由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投顾组合建议中可能包含银华基金管理的基金产品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产品。请投资者在使用基金组合服务之前,仔细阅读相关协议、业务规则以及策略说明书,充分了解组合详情及该组合的基金配置情况,确认该组合符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投资者投资基金投顾组合策略应遵循“买者自负”原则,在全面了解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运作特点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基金投顾组合策略,谨慎作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银华基金不保证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一定盈利及最低收益,也不做保本承诺。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的风险特征与单只基金产品的风险特征存在差异。投顾服务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为其他投资人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创作者激励#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